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主题教育系列学习(十二)|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
中国农业出版社
     时间:     

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农业被国际大资本垄断,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调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我国看,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农民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于欠账过多、基础薄弱,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

  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要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还存在缺陷,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还存在不平等交换。

  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要坚持和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要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体系。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要把该打开的“城门”打开。现在,有2亿多农民工和其他人员在城镇常住,但他们就业稳定性不够强,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应该尽量把他们稳定下来,促进他们融入城镇。如果几亿城镇常住人口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他们潜在的消费需求难以释放、城乡双重占地问题很难解决,而且还会带来大量社会矛盾和风险。

  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对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其落户问题,努力提高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调整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依据,建立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修订充分考虑人口规模因素特别是进城落户人口数量,科学测算和合理安排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农民进城要符合客观规律,保持历史耐心,不要大呼隆推进,更不要受不正确的政绩观所驱动。对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但就业不稳定、难以适应城镇要求或不愿落户的人口,要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使他们在经济周期扩张、城镇对简单劳动需求扩大时可以在城市就业,而在经济周期收缩、城镇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可以有序回流农村。

三、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同质性强等优势,最有基础、最有可能、最有条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要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我国县城类型多、差异大,要坚持“一县一策”。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防止人口流失和县城盲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控灾害事故风险,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特别是加快道路、农田水利、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管护运行机制。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统筹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和自豪感。要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要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救助体系,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以上内容摘自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