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的建设> 礼赞·科学家精神> 正文

礼赞·科学家精神 | 丁艳锋:藏粮于技,护航江苏连年稻麦丰产

来源:
江苏省作物学会
     时间:     

丁艳锋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作物管理理论等研究工作。近5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2006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创造了水稻单产1287公斤/亩的新世界记录。

藏粮于技,护航江苏连年稻麦丰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个永恒的课题。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6月9日,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南京农业大学丁艳锋教授牵头的“稻麦周年丰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项目斩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稻-麦两熟是苏、皖江淮下游地区的主流种植制度,稻麦总产占全国的22%,关乎国家口粮安全。进入新世纪,品种熟期、种植方式、秸秆利用和温光资源等生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给稻麦丰产高效和绿色生产带来新的挑战。丁艳锋教授及其团队展开了针对性研究,以稻麦接茬为核心,提出并落实了“周年丰产模式-高效接茬、绿色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的系统化解决思路,助推苏皖稻麦吨粮县记录不断取得新突破,为苏皖稻麦连续丰产作出了贡献。

丁艳锋教授解释,这一研究主要解决了三大方面的问题。第一,合理安排稻麦周年的生育阶段,重构了江淮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丰产接茬模式,最合理地利用光热资源,让稻麦产量最高。第二,减少秸秆还田对于稻麦苗期的影响,创新了高效接茬的立苗障碍消减技术和周年氮素高效绿色管理技术,将生态技术转化为了丰产技术。第三,通过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生产效率,增加种粮农民的效益。“只有效益提高了,老百姓种粮赚到钱,他才愿意去种粮。”丁艳锋教授说。

“粮食生产是一个全面性的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江苏粮食产量高,但用肥用料也不少,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如何降低肥料的用量,同时又保证粮食产量?肥料使用以后是否会对水体形成污染?丁艳锋教授表示,目前正聚焦于这些课题,希望通过响应国家“双减”(即“减药减肥”)的要求,在江苏用更少的肥料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实现环境友好、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为粮食安全持续发展护航。